整站優化分享微信內測的新功能:半年沒用微信聯系就是不常聯系的朋友。
最近曝光的微信內測功能又一次在社交平臺上成為熱門話題。這個由自媒體大V@Fenng曝光的內測版功能即找出“不常聯系的朋友”功能,使用該功能可找出“半年內無單聊”、“無共同小群”、“半年內沒有回復過他(她)的朋友圈”的“朋友”。
為什么是“半年”?因為科技發達的今天,兩人聯系不需要跨過空間,通常也不需要漫長的等待,異地的朋友連幾塊漫游費都不用付,聯系的頻率比以往要增加許多;而在這節奏飛快的社交時代,一星期一個熱點,差三個月就能形成一道代溝、半年基本上涵蓋了中國的佳節長假,對于有的人來說半年的經歷甚至能使價值觀發生變化。而篩選出一年以上不聯系的朋友,范圍會小很多(畢竟有春節這個大型群發活動的存在),因此半年確實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。
但是網友似乎并不是特別買賬,紛紛大呼:不給暗戀狗留活路!
這個功能目前還是內測版功能,是否會上線到正式版還不得而知。雖然網友似乎都在質疑、吐槽這個功能,但是這個功能有其誕生的群眾基礎:自從微信成為人手必備的社交軟件后,大家開始抱怨微信里的朋友圈太臃腫,無關朋友太多,但想刪除卻無從刪起。還記得那個讓大家神煩的群發看好友是否還在的“大型接力儀式”嗎?
現在它干脆就出了一個讓你悄咪咪就能清理朋友圈的功能。
嵌入了多元關系的微信
微信已經在超級APP的路上越走越遠了。從上線之初那個只有聊天會話的即時通訊軟件,一路走來,它在LBS上的嘗試將陌生人社交帶入微信,在社交上獲得成功后,紅包加上支付功能讓微信成為一個工具軟件,而后微信支付入口又接入了滴滴、京東等APP入口,小程序的發布更是讓沒內存的用戶“微信在手,天下我有”。
成為超級APP的同時,微信里的社交也日益多元化。七大姑八大姨的微信和外賣小哥的微信在一起刷屏,老板的微信與小學同學的微信同樣在消息列表里。就像QQ一樣,當功能開始變多,社會關系變得復雜之后,用戶開始感到不爽;而這種“不爽”作為一個痛點,又一次被微信發現并像以往一樣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。
微信這招試圖將它從半熟社交拉回熟人社交模式,想從技術角度為用戶找出弱關系,其初衷是美好的:想去除弱關系的用戶,不必再在幾百上千個好友里大海撈針,可以一勞永逸,不用再看那些并不關心的朋友圈。
但是,就算按名單刪除了好友,微信就能回到那個“單純”的年代了嗎?這種從技術角度篩選出來的名單靠譜嗎?
社交媒體定義的“朋友”
此功能的出現自然引來這樣一個問題,如果把名單都刪完后,你還剩多少朋友?有網友調侃,這下怕是要清空聯系人。
真的這么“悲催”嗎?打開通訊錄,你會發現有的人雖然沒有什么互動但還真就不能刪。到底什么才是我們不需要的關系?什么才是我們想刪除卻不得的關系?僅僅是強關系與弱關系那么簡單嗎?
你曾經關系緊密的同學、同事,在種種原因分開之后你與他/她已經半年沒有說過話,甚至因為工作太忙你們很少刷和發朋友圈,但是或許有朝一日你會再與他合作,甚至又會成為同事,你會刪除他嗎?與你有著血脈聯系的親戚,可能在做微商,或者喜愛轉發養生、雞湯文,你就算你再不想在朋友圈刷出他/她的消息,你也只敢選擇不看他/她的朋友圈。而還有這么一批人,微商小姐姐們也算是其中一員,逢年過節給你群發問候消息,時常點贊夸你,可是你就是打心底里不想要這個微信給你定義的“朋友”。
事實是,許多人現在已經開始“退隱”朋友圈,更多人每天用微信發出最多的消息是在工作群,而和一個各自安好的朋友,一個重要人脈或是一個遠在千里的親戚之間,可能既沒有點贊也沒有單聊。朋友,或者說“人脈”,從來不以點贊與否、點贊數量為標準。什么時候,半年沒有互動過就可以成為“友盡”的理由了?即使你認為半年確實可以作為朋友的一道坎,那你考慮過習慣用QQ和電話聯系的朋友的感受嗎?
誰掌控了你和朋友聊天的頻率?
這個功能曝光后,有的用戶直呼“細思極恐”,自己和朋友聊天的頻率全被一個小小的工具掌握著,而且騰訊公司要提取這個數據非常容易,那么老生常談的隱私問題又來了。
但且不說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或者不在乎這個隱私問題,就算意識到了,又能怎樣呢?當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在這個社交平臺上,這個平臺就把你“綁架”了,你沒法不用。更何況,使用所有的社交媒體,用戶都必然要付出一部分的隱私作為代價,那么只是選擇哪家的問題。
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,最后我們只能希望和祈禱互聯網公司能夠擔負起企業責任。畢竟,近年來互聯網公司責任缺失引起的問題不在少數,隱私泄露問題又頻頻發生,我們能做的,也不過是在社交媒體上給公司施壓而已。
這個時代的即時通訊工具很發達,點個贊就能維系“感情”,但或許是社交太發達,而真正的溝通卻依然是個未解之謎。上帝建起的“巴別塔”,阻隔的不一定是說不同語言的民族,還有可能是身邊的“朋友”。
最后說一句,技術總歸是工具,用戶可用可不用,媒體不該瞎帶節奏,攻擊微信。因為重建巴別塔,靠的不應該是工具,是人自己。
▼
本文為北大新媒體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